友吧运动

查看: 293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你真的了解“心率”吗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7-9-12 17:07:34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无数的科学研究证明,心率是能准确、及时反馈训练时身体承受压力、强度水平及适应、恢复情况的数据。因而,在追求运动安全、高效的氛围下,心率监测产品层出不穷,各类运动相关智能产品也纷纷配备上了心率监测功能。
拥有心率监测设备的你,真的了解“心率”吗?在使用心率数据前,请绕开以下几个心率相关的常见误区。
误区一:训练次日心率增高,表示训练过度
解答:当没有锻炼时,心脏通血液将养分运送到肌肉中用于恢复;当经过训练后,肌肉存在轻微撕裂,需要补充更多养分,新陈代谢将会加快,此时就会反应在略微升高的心率上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次日清晨监测心率的原因:因为它能告诉你身体是否处于恢复过程中。
许多文献建议次日清晨的心率不超过平均晨心率的10 bpm。为防止训练导致的免疫空窗,(延伸阅读:跑马季近在咫尺,而你还忙着感冒?)建议不超过7bpm。
误区二:最大心率值即为220-年龄
解答:利用公式220-年龄就可以得到一个可靠的最大心率值,这是一个认识误区。在许多使用E1-hr的真实案例中,当跑友将心率上限设定为(220-年龄)*0.8或0.85时(通常为乳酸阈门槛),时常会出现长时间的蜂鸣提醒(超过靶心率),但并没有感觉到呼吸困难等相应的情况。多次后,对数据的困惑转嫁为对设备精准的质疑。
那么,在解释这个情况前,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个事实:对于初生的婴儿,心脏大约只有核桃大小,平均心率是220。随着年龄增长,心脏变大,腔室就可以有更多空间容纳血液,心脏每搏的输出量更多,因此跳动次数自然减少。
20岁时,心脏的最大心率平均值降至195 bpm。此后,以每年减少一次的速度下降。这样就解释了公式为什么是:220-年龄。
但此公式在年龄上的应用是以钟型曲线分布(正态分布),这说明有一少部分的人落于分布的两端,最大心率值与220-年龄计算出的数值会有+/- 36bpm的误差。因此,用此公式来计算,并不完全可靠。
误区三:任何运动的心率反应都是一样的
解答:心率值是身体诸多变量的函数,包括肌肉活动的次数和克服重力的方式。因此在不同的运动方式中,心率的反应是不同的。从事多项运动的专业选手,会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设计不同的心率训练区间。并且,身体处于同样的心率值时,不同的运动方式中主观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,这一点,专业的铁三选手应该深有体会。

误区四:测试最大心率,只需要竭尽全力即可
解答:真正的最大心率,应是无论运动者如何用力,提高速度或延长距离,都无法迫使心率再次升高,进入一个平稳状态。
而大部分跑步新手,并没有忍受力竭痛苦的经验,甚至不具备相对成熟的跑步技巧,在心率远未达到最大值前,就已经退缩。因此,在陌生场景(如经常户外跑的在跑步机上做测试),以及在适应新的运动方式的阶段,测试出的最大心率值并不准确。关于最大心率的测试方法,详见:【涨姿势】最大心率,怎么测算?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友吧运动 ( 浙ICP备12042088号-1 )

GMT+8, 2024-6-14 13:53 , Processed in 0.052750 second(s), 11 queries , Gzip On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7-2018 friends8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